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法規內容

法規名稱: 廢/停原臺南縣緊急傷病患救護作業程序
公發布日: 民國 93 年 06 月 17 日
廢止/停止適用日期: 民國 101 年 12 月 25 日
發文字號: 府法規字第1011044541B號
法規體系: 原臺南縣法規資料庫/衛生類
法規功能按鈕區
一、臺南縣政府 (以下簡稱本府) 為救治緊急傷病患者,減少傷亡,特依
    緊急醫療救護法第二十六條第二項規定訂定本作業程序。


二、本作業程序所稱緊急傷病患者,係指左列情形而言:
 (一) 因災害或意外事故急待救護者。
 (二) 路倒傷病者。
 (三) 孕婦待產者。
 (四) 其他緊急傷病者。


三、本縣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中心負責受理緊急傷病患救護申請,並辦理
    派遣、處理、追蹤、紀錄、考核及定期統計報告等事項。


四、救災救護指揮中心之任務如左:
 (一) 建立緊急醫療救護資訊。
 (二) 提供緊急傷病患諮詢及指導。
 (三) 受理緊急醫療救護申請。
 (四) 指揮救護隊施行救護。
 (五) 聯絡醫療機構接受緊急傷病患。
 (六) 聯絡救護直昇機設置機構執行空中救護業務。
 (七) 協調有關機關施行救護業務。
    前項第一款應包括緊急傷病患病情及本縣各急救責任醫院之緊急醫療
    專長科別、床位及重要設備。


五、本作業程序所稱救護人員,依緊急醫療救護法規定,指醫師、護理人
    員及救護技術員。


六、救護人員為救護緊急傷病,應就緊急傷病患進行評估,其項目包括:
 (一) 與救災救護指揮中心聯繫,掌握資訊。
 (二) 檢視環境安全。
 (三) 進行初步檢查及必要之急救措施。
 (四) 測量生命徵象。
 (五) 詢問主訴及病史。
 (六) 進行再次檢查。


七、前條第三款初步檢查應包括:
 (一) 呼吸道和頸椎:保持呼吸道暢通,對疑似頸椎受傷者,應將頸部固
      定。
 (二) 呼吸:檢查是否有呼吸,注意皮膚是否發紺。沒有呼吸者,施以人
      工呼吸,呼吸困難者給予氧氣治療。
 (三) 循環:檢查是否有脈搏,沒有脈搏者,施以人工心臟按摩。
 (四) 意識及反應:以意識程度及四肢的活動度來檢視中樞神經是否受到
      傷害。
 (五) 露身檢視:檢查是否合併有外傷及出血現象。
    前項第五款為傷病檢視所需,除去傷病患衣物時,應向傷病患或家屬
    說明,並記載於救護紀錄表。


八、第六條第四款測量生命徵象包括:
 (一) 呼吸:測量呼吸速率及深度。
 (二) 脈搏:測量脈搏速度及強度。
 (三) 血壓:包括收縮壓及舒張壓,並記錄測量資料。


九、第六條第五款詢問主訴及病史時,如傷病患意識不清,得請其他相關
    人代答,一併記載於救護紀錄表。


十、第六條第五款詢問病史包括:
 (一) 症狀:傷病患之主要問題,發生時間、地點及當時之活動。
 (二) 詢問其上一餐的情形。
 (三) 過去病史:是否曾罹患疾病或家族病史等。
 (四) 用藥史:最近是否曾服用任何藥物。
 (五) 過敏史:是否對任何藥物或食物等過敏。
 (六) 目前還有沒有什麼感覺。


十一、第六條第六款進行再次檢查包括對傷病患之顏面、五官、頭、頸、
      胸、腹、骨盆區、背部及四肢,以發現任何之瘀血、骨折、脫臼、
      分泌液、裂傷、塌陷、凸起、腫脹、壓痛、硬塊、阻塞、或異物嵌
      入等異常狀況。


十二、救護人員依第六條所作之緊急傷病評估,應記載於救護紀錄表。


十三、對緊急傷病患,應視病情需要,隨時重覆評估,並記載於救護紀錄
      表。


十四、不同層級救護人員對緊急傷病評估有不同意見時,應以較高層級者
      之判斷為準 (較高層級為醫師↓護理人員↓救護技術員) ,並記載
      於救護紀錄表、急診或住院病歷。


十五、本縣應設置緊急醫療救護通訊及資訊系統。


十六、救護人員使用救護通訊聯絡,應注意事項如下:
   (一) 維持通訊安全、設備齊全。
   (二) 通訊簡短扼要。
   (三) 使用交通部電信總局核准專用頻道,減少誤會的可能,不干擾別
        人通訊。


十七、本縣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應設置全天候通訊錄音設備。


十八、救護人員在平日應檢查救護車車況,保持在可用狀態,維持整潔衛
      生,並隨時補充救護器材。


十九、救護人員於出勤前應與救災救護指揮中心聯繫,確實掌握緊急傷病
      患資訊,並攜帶必要之救護及營救器材。


二十、救護人員趕赴緊急傷病患現場途中應與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派遣員保
      持聯繫,必要時應將聯繫內容扼要紀錄。


二十一、救護人員駕駛救護車應善盡職責,注意安全,僅在必要時才使用
        緊急交通優先權。


二十二、救災救護指揮中心為因應嚴重或大量傷病患救護所需,得派遣不
        同層級救護人員出勤。出勤得採用現場會合,或於赴現場或送醫
        途中接駁等方式為之。


二十三、救護人員到達現場後應評估現場是否安全,必要時採取管制措施
        ,以維護安全並對緊急傷病患進行必要之急救處置。


二十四、救護人員應對無呼吸無脈搏之緊急傷病患施行心肺復甦術。但左
        列情形除外:
     (一) 身首異處或軀幹分離者。
     (二) 身體出現屍斑或僵硬者。
     (三) 從高處墜落且多處受傷及骨折,沒有呼吸者。
     (四) 內臟外脫。
     (五) 傷病患本身或現場有致命性危害因素尚未排除。
     (六) 遇大量或嚴重傷病患救護,依檢傷分類尚有其他較優先傷病患
          待救時。
     (七) 緊急傷病患本身事先簽立符合安寧緩和條例放棄心肺復甦術之
          書面證明。
        前項第五款、第六款之阻卻施行心肺復甦術因素排除或情況改變
        時,仍應恢復施行。


二十五、救護人員依前點不予施行心肺復甦術時,應向救災救護指揮中心
        報告,請其通知警察局、民政局等相關單位派員協助處理,並應
        記載於救護紀錄表。


二十六、救護人員依本作業程序第二十四點施行心肺復甦術時,應施救到
        下列情形之一出現:
     (一) 有同級或更高級 (較高層級為醫師↓護理人員↓救護技術員)
          之救護人員接手施救時。
     (二) 醫師宣告緊急傷病患死亡。
     (三) 救護人員本身已衰竭無力繼續施救時。
     (四) 救護人員施救三十分鐘以上,緊急傷病患均未呈現動脈搏動、
          肺部呼吸、瞳孔反應、心跳、喘氣、膚色進步、自行移動肢體
          等任何一項時。
     (五) 傷病患監護人或家屬簽署放棄繼續進行心肺復甦術證明時。
     (六) 緊急傷病患回覆心跳、呼吸及可自行移動身體等情形。
        依前項第三、四、五款終止心肺復甦術,醫師應於急診或住院病
        歷載明。


二十七、救護人員於緊急傷病患送醫前,應儘量設法安定緊急傷病患,做
        到左列事項:
     (一) 對意識清醒者,安置於舒適位置。
     (二) 對意識不清而非外傷者,採復甦姿勢安置。
     (三) 調整擔架之繫帶,適度固定緊急傷病患。
     (四) 檢視及調整或除去可能阻礙緊急傷病患呼吸或循環之衣物或束
          縛。
     (五) 給予緊急傷病患心理支持,必要時可請其親友協助。


二十八、救護人員於病患送醫途中,應儘可能保持緊急傷病患之舒適,持
        續監測病情,給予必要之照護。


二十九、救護人員於緊急傷病患送達醫療機構前,應將左列訊息通知接受
        傷病患之醫療機構:
     (一) 緊急傷病患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
     (二) 救護車所屬單位及代號。
     (三) 緊急傷病患的主要症狀、生命徵象及意識狀態。
     (四) 已施行之救護處置。
     (五) 預估抵達該醫療機構時間。
        前項訊息如因情況急迫,得報請救護指揮中心轉知該醫療機構。


三十、救護人員移交緊急傷病患予醫療機構醫護人員時,應填交救護紀錄
      表並將有關之傷病狀況及救護處置扼要轉達,必要時並得與該醫護
      人員適當討論有關之資訊。


三十一、救護人員實施急救護時,如緊急傷病患或其家屬拒絕接受載送,
        應要求其於救護紀錄表中簽名後,不予載送。


三十二、急救責任醫院應對救護人員及救災救護指揮中心提供必要之諮詢
        及協助。


三十三、醫療機構依相關法規辦理檢傷分類,其分類原則如下:
     (一) 第一級:生命徵象不穩定,有立即之生命危險須立即處理病況
          危急者。例如:
          1.血壓:舒張壓高於二二○毫米汞柱或低於八○毫米汞柱。
          2.循環:脈搏每分鐘高於一四○次或低於五○次。
          3.呼吸:呼吸每分鐘高於三○次或低於一○次。
          4.溫度:體溫高於攝氏四一度或低於攝氏三二度。
          5.一般急症:
           (1) 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
           (2) 傷病患已插有氣管內管或胸管。
          6.非創傷急症:
           (1) 胸痛,高度疑為心臟原因者。
           (2) 內出血無法控制者。
           (3) 中毒而危及生命者。
           (4) 抽搐不止者。
           (5) 突然或近期昏迷者。
           (6) 吸入性傷害或發紺者。
          7.創傷急症:
           (1) 外傷出血無法控制者。
           (2) 車禍、高處墜落、大而深的傷口、開放性骨折。
           (3) 長骨或骨盆腔骨折者。
           (4) 開放性骨頭破裂、腦組織外露、頭部嚴重畸形。
           (5) 胸腹開放性傷口、內臟外露。
           (6) 氣管破裂。
           (7) 頭部或脊椎傷害合併四肢癱瘓。
           (8) 顏面燒傷、二或三度燒傷,面積超過百分之四十。
          8.特殊外傷:
           (1) 毒蛇咬傷。
           (2) 大量皮下氣腫。
           (3) 槍傷或尖銳物品刺傷。
          9.其他:
           (1) 性侵害被害人或家暴受暴者。
           (2) 急產。
           (3) 有攻擊性行為。
     (二) 第二級:生命徵象異常,嚴重疾病或外傷,不會立即危及生命
          ,應在十分鐘內儘快處理者。例如:
          1.血壓:舒張壓介於一八○至二二○毫米汞柱之間。
          2.溫度:體溫介於攝氏三九至四一度或三二至三五度。
          3.非創傷急症:
           (1) 突發性神經學急症。
           (2) 暈眩嚴重、昏厥但意識恢復者。
           (3) 急性尿滯留。
           (4) 頭痛、腹痛或其他部位疼痛嚴重。
           (5) 心律不整但血壓正常。
           (6) 胸痛原因不明。
          4.創傷急症:
           (1) 可能有骨折。
           (2) 小的開放性傷口。
           (3) 二或三度燒傷、面積介於百分之十八至四十。
           (4) 運動傷害之關節腫痛。
          5.特殊外傷:昆蟲螫咬、動物咬傷。
          6.其他:有自殺行為或攻擊傾向。
     (三) 第三級:生命徵象穩定,但病情可能惡化有急診之必要,應在
          三十分鐘內處理者。例如:
          1.溫度:發燒但體溫低於攝氏三九度。
          2.非創傷急症:
           (1) 解黑便、吐血、咳血 (或身體任何孔道有出血) ,但生
                命徵象穩定。
           (2) 頭痛、腹痛、背痛、腰痛、關節痛合乎急診條件。
           (3) 血尿或腎絞痛。
           (4) 抽搐已停止者。
           (5) 皮膚疹症狀嚴重。
           (6) 服藥過量但意識清醒者 (應先問明藥物之性質) 。
          3.創傷急症:無傷口之軟組織傷害。
          4.特殊外傷:動物抓傷。


三十四、本作業程序得配合相關法規隨時修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