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法規內容

法規名稱: 臺南市民眾陳情請願事件處理程序及聯繫作業要點
公發布日: 民國 100 年 07 月 08 日
發文字號: 府政行字第1000515414號
法規體系: 臺南市法規資料庫/政風類
圖表附件:
法規功能按鈕區
一、臺南市政府(以下簡稱本府)為建立民眾陳情、請願事件處理程序,
    加強業務權責機關(單位)相互聯繫、協調、配合,有效處理民眾對
    於本府施政措施,或重大投資、建設開發、公害糾紛、勞資爭議等爭
    議而採取之陳情、請願行為,特訂定本要點。


二、民眾陳情請願事件,其主辦機關(單位)為本府相關業務權責機關(
    單位),其他機關(單位)為協辦機關(單位)。


三、民眾陳情、請願事件,各業務權責機關(單位)應主動處理、協調、
    支援與指導,其分工如下:
(一)工安事件引起之陳情、請願事件:本府勞工局。
(二)交通事件引起之陳情、請願事件:本府交通局、警察局。
(三)社會照護、補助引起之陳情、請願事件:本府社會局。
(四)環境保護、公害糾紛引起之陳情、請願事件:本府環境保護局。
(五)勞資爭議引起之陳情、請願事件:本府勞工局。
(六)農業損害、補助引起之陳情、請願事件:本府農業局。
(七)學校教育、校舍設備引起之陳情、請願事件:本府教育局。
(八)土地徵收、補償引起之陳情、請願事件:本府地政局、都市發展局
      。
(九)建物(含農地上建物)拆遷引起之陳情、請願事件:本府工務局、
      都市發展局、農業局。
(十)工程設施引起之陳情、請願事件:本府工務局、水利局、地政局、
      都市發展局。
(十一)都市計畫、更新審議引起之陳情、請願事件:本府都市發展局。
(十二)其他重大陳情、請願事件:依陳情、請願事件之人、事、地,分
        別由各業務權責機關(單位)認定、處理,或由市長指定相關權
        責機關(單位)處理。


四、機關(單位)間之協調及協助:
(一)民眾陳情、請願事件涉及二以上權責機關(單位)時,各權責機關
      (單位)應相互協調、共同處理。
(二)本府對緊急、重大、長期未決、或處理權責有爭議之民眾陳情、請
      願事件,得報請中央目的事業首長(主管)機關協調解決。
(三)本府各權責機關(單位)處理民眾陳情、請願事件,需其他機關(
      單位)協助者,應依行政程序法第十九條及相關法令規定辦理。


五、本府各機關(單位)處理民眾陳情、請願事件程序,階段區分如下:
(一)前置階段:著重於事前建立事件處理聯繫機制、平日加強溝通說明
      等先期準備工作。
      1.建立聯繫對口管道:建立緊急聯絡人(得由機關(單位)副首長
        (主管)兼任,或由機關首長(主管)指定)名冊及電話等資料
        ,平日即應交換資訊,維持良好互動,提升聯繫效率,以建立良
        好之機動處理應變能力。
      2.蒐集通報預警情資:應積極發掘民眾陳情、請願活動的預警情資
        ,並根據情況發展,立刻通報本府秘書處、駐衛警、政風處,並
        深入瞭解事件訴求議題,或根據情況發展態勢直接陳報市長(或
        其指定代理人)。駐衛警接獲預警時,除立即採取防範、應變作
        為外,亦應立即知會秘書處、政風處。
      3.積極辦理政策宣導:應適時、適地、適人,積極辦理公聽會、說
        明會等,邀集各利害關係人及其他代表人士,進行雙向溝通,以
        先期消除民眾疑慮,減少後續陳情、請願事件之萌發。
      4.主動溝通化解歧見:應適時、適地與集結陳情、請願為首人士懇
        談,深入瞭解意圖、傾向及訴求之癥結,以適時、適人、適當的
        方式進行深度訪談與溝通,化解歧見,促其取消陳情、請願活動
        。
      5.建立檢警聯繫機制:民眾陳情、請願活動之處理時有演變為暴力
        流血、妨礙交通、妨害自由等行為之虞,本府秘書處、政風處應
        事先規劃建立與檢警聯繫機制,使本府各機關(單位)所通報之
        民眾陳情、請願事件能立即通知檢警,讓檢警得即時規劃因應對
        策。
      6.建立內部相關處理程序:平日即應建立民眾陳情、請願事件發生
        時之內部相關處理程序,並辦理相關演練,使機關(單位)之人
        、事、物能夠迅速到位,熟悉程序上應有的作為。必要時,得知
        會本府秘書處、政風處等派員指導。
      7.成立事件處理小組:陳情、請願事件規模較大、無法避免時,應
        視民眾陳情、請願可能規模,簽陳市長核定,另設陳情、請願事
        件處理小組;小組成員由市長或其指定代理人指派之。
(二)現場階段:陳情、請願活動發生時,本府各機關(單位)應立即啟
      動應變機制,確實分工、有效處理,避免陳情、請願規模擴大或造
      成流血事件。
      1.成立臨時指揮所:民眾陳情、請願事件發生時,本府各機關(單
        位)首長(主管)或其指定代理人,應視狀況立即召集相關人員
        成立臨時指揮所,統一指揮處理陳情、請願事件;必要時,得通
        知其它相關機關(單位)派員共同參與。
      2.加強機關安全維護:應立即派員加強機關安全之維護,並通知本
        府秘書處、政風處視情況發展,聯繫轄區地檢署、警察機關、消
        防機關等派員到場,以維護現場處理人員、陳情民眾及廳舍安全
        ,並防止爆發流血衝突事件。
      3.主動接見安撫:由訴求事項有關機關(單位)指派適當層級人員
        出面接見陳情、請願民眾與有關代表人士,聽取其陳情、請願訴
        求;必要時,得指派專人調查。各局處會人員應避免直接深入群
        眾、刺激群眾或與群眾發生衝突,導致事件擴大、質變。當各業
        務權責機關(單位)人員尚未抵達陳情、請願現場前,由本府秘
        書處暫先接見。
      4.接待陳情、請願代表人士:民眾陳情、請願事件發生當時,本府
        秘書處應協助各業務權責機關(單位)安排本府適當空間,接待
        陳情、請願代表人士,俾利冷卻民眾陳情、請願情緒,避免民眾
        情緒持續高漲。
      5.加強相互通報聯繫:應立即循通報系統,持續將現場狀況發展、
        採取處置措施等陳報市長,並副知本府秘書處、政風處、駐警隊
        及其它相關局處會預做協處之因應作為,分進合擊,迅速消弭陳
        情、請願發展,防範陳情、請願事態擴大。
      6.密切與檢警聯繫:研析民眾陳情、請願活動有演變為暴力相向、
        妨礙交通、妨害自由等違法行為之虞時,應派專人密切與檢警單
        位聯繫。
      7.嚴正取締違法行為:依據保障合法、取締非法、制裁暴力等原則
        ,即時蒐集相關事證,依法究辦。
(三)事後階段:對於民眾陳情、請願事件發生之起因、經過及處理情形
      ,本府機關(單位)視需要適時發布新聞以正視聽,並檢討事件成
      因及後續因應作為。
      1.適時發布新聞:
     (1)由本府新聞及國際關係處為統一對外說明窗口,避免因不同說
          法而造成外界再一層之誤解。
     (2)對於媒體不實報導、扭曲事實真相者,應立即要求媒體更正,
          並透過本府新聞及國際關係處再度發布新聞說明。
     (3)對於媒體報導、輿情反映,應虛心接納,且納入檢討的參據。
      2.適時召開檢討會議:
     (1)應於事後邀集其它相關業務局處會對陳情、請願事件之處理程
          序、相關優缺點、實際成效等事項,逐一檢討,以為未來類似
          陳情、請願事件之策進作為,並研析陳情、請願事件有無後續
          狀況發生之可能,且協調其它相關機關(單位)持續注意與防
          範。
     (2)依據檢討策進作為,修正陳情、請願事件處理程序,並辦理相
          關演練,避免重蹈覆轍,增進處理效能。


六、本要點未規定事宜,各機關得視實際業務執行需要,另訂補充規定。